现在位置:首页 >
返回上一页

(浙江日报)从别人的欢笑中得到快乐


 

双击自动滚屏 时间:2006-12-12 9:56:52


  “蒋敏德不是富阳首富,却是富阳最慷慨、最慈善的企业家!”网友们在“走进富阳网”的论坛发帖,竭力推荐蒋敏德参与首届“浙江慈善奖”评选。 

  蒋敏德为何有如此大的人格魅力?富阳市民政局负责人认为,10年来,蒋敏德的名字始终与爱心捐赠、扶贫济困的慈善事业紧紧联系在一起。 
  
  “我农民出身,深知钱来之不易,有吃穿就够了。”这是蒋敏德经常说的一句话。多年来,他过着十分简朴的生活。早上稀饭加咸菜,中午在公司与普通员工一起吃快餐;每次出差,他都会和业务员一起拼房睡,一般都选择百元左右的招待所;无论是宴请客人还是公司聚餐,吃剩下的蒋敏德都要打包。 

  可是,他在公益慈善事业上却是出了名的慷慨。2003年10月,他捐资1000万元设立富阳市人民教育基金会的“未来基金”,每年有100名贫困大学生获得万元资助。许多受助大学生仍清晰地记得蒋敏德说的话:“我曾有个梦想,为富阳人民造一所大学,但我老了,做不到了,对不起……” 

  富阳市档案馆保留着蒋敏德的爱心记录:1998年在中央电视台《我们万众一心》抗洪赈灾晚会现场,他以“一位杭州个体户”的名义捐款100万元;先后出资380万元在西部捐建10所希望小学;2000年捐资100万元专项资助富阳市100名家境贫寒的大学新生;2005年1月印度洋海啸发生后,他在汇往印尼灾区的那张百万元汇票上写道:“苏西洛总统:请赶快提取现汇,帮助灾民重建家园——一位中国公民”。而此时他的企业年盈利不过1000余万元。 

  除了对社会公益慈善事业热心外,蒋敏德还在10年前就为企业全体员工设立10万元的困难帮扶基金,这在当时的私营企业中并不多见。 

  日前,记者与蒋敏德有过这样一段对话。 

  记者:我们时常看到民间有一种“荣归故里”的习俗,您成为千万富翁后,为什么没有在家乡为自己建造标志性的豪宅? 

  蒋:过去穷时我居无定所,后来办了企业,我们习惯以厂为家,直到现在,我仍乐意与普通职工一起住在厂区宿舍,与职工生活在一起,我心里踏实。 

  记者:你一生获得许多政府和民间颁发的奖项,你认为哪一个奖项分量最重? 

  蒋:每一份奖项都是对我莫大的肯定与鞭策,但我最看重的还是那些孩子们写给我的信。他们在信里说,将来有能力也要回报社会,这让我感到莫大的欣慰。 

  被蒋敏德视为“莫大的欣慰”的近千封来信,被分门别类地收藏在公司的档案库。“这是公司创造的最大社会收益,其重要性甚至超过多卖几袋产品、多赚几元钱的利润。” 

  受助学生字里行间的感激之情,溢于言表。受助学生沈力强的母亲给蒋敏德寄来一封信说:“我是一位学生的妈妈,虽然很久没有写信了,但我觉得这封信非写不可,因为我只有把心里话说出来,才能表达对您的这份感恩之情……” 

  “每当看着一封封‘孩子’和‘家人’的来信,我就觉得更有紧迫感,其实每年100个救助名额太少了,未来几年,我力争再有新的突破。”蒋敏德说。 

  “吃穿总是有底的,而精神上的追求却是无止境的。一个有爱心的人,会从别人的欢笑中得到快乐。”这就是一位坚守清贫的富翁的心里话。 

  (本报杭州12月11日讯) 





【相关链接】



打印本页| 关闭窗口